English

看《拯救大兵瑞恩》 找中国战争片的差距

1998-12-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晓村

比较起来,中国人似乎不比美国人缺乏“资源”,在有历史记载的5000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没少吃了战争的苦头。若以此较之,美国人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要是论起战争电影,看完《拯救大兵瑞恩》之后,回身找不着中国的战争片了。

我们缺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影片让我们看的是故事,是这些影片中所歌颂的人物,而不是感受战争。而一二十年来反映战争的作品,可以说大多是“战略影片”。影片主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映的是统帅们在一场战争中怎样纵观全局,神掐妙算,最终赢得了全局的胜利。导演们醉心于全方位、全景式、大场面的拍摄手法,引以自豪的是几万人的场面,真刀真枪的拍摄,追求的是一种史诗的效果。在这些影片中,战争场面可能也不小,大多也有基层指战员和小战士的出现,但他们大都是领袖人物雄韬大略的背景和衬托或者是某个战略观点的体现,缺乏鲜明的性格特点。而《拯救大兵瑞恩》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人从来没有缺乏过战争题材电影,我们缺的是战争片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

导演杨光远说:“他们也是在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但这确实是美国人处理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英雄性格是行为给予的,而不是喊出来的。我认为他们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手段很值得我们借鉴。”而《大决战》等一些著名电影的编剧李平分指出,其实《大兵》的故事不复杂,但始终有人道主义的情绪贯穿。中国战争电影过于注重从战略上讲清楚战争,过于理性化了。你看看中国电影里领导人运筹帷幄、稳操胜券,显得很虚假。哪像《大兵瑞恩》,战场拍得悬念丛生、扑朔迷离,战争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李平分说:“战争片还是要写好战争中的人,不要一写战略就把人给忘掉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